查看原文
其他

嘉宾新著先睹⑱|谢宇:美国科学在衰退吗?数据和统计内外的证明

2018-01-22 谢宇 李念 文汇讲堂

栏口词


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18期,汇聚了23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各科领军人物。栏目“嘉宾新著先睹”,选取部分学者、嘉宾,刊发他们2017年内新著的序和精彩摘要,展示学者们在各自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凸显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和文化自信。栏目从2017年10月16日起至2018年春节。


今分享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和国际研究Bert G. Kerstetter'66 大学教授、当代中国中心主任谢宇(文汇讲堂第97期嘉宾)、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亚丽珊德拉·A.齐沃德的英文著作《America Since Decline?》的中文译本《美国科学在衰退吗?》,该书的导语系统地梳理了美国各界自1990年代开始提出的“警钟观点”引发的争议,而该书侧重运用社会科学调查方法,在多样性、复杂性基础上给予的数据精确调查,以及这些结论的解读,美国科学真的在衰退吗?会否遇到移民科学家的困境等等。美国各界对科学在全球地位的忧虑值得我国借鉴。


《美国科学在衰退吗?》,谢宇、亚丽珊德拉·A.齐沃德著,责编杨桂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7年5月,售价59元 。



引言摘编

 

超越“非黑即白”成见,看美国科学是否衰弱


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曾主要依赖于它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科学技术的相对弱势。但是美国称霸科技领域的时代即将走向终结。


              ——国家科学院 、 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所, 2007


全世界的共识:科学家对人类有“授人以渔”的贡献


科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与科学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它有时候也被当作是应用科学的同名词。尽管无法精确地评价在某一特定社会中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但毫无疑问,“技术变迁——即整合自然物质的方法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69%的美国人认为科学研究对美国经济非常重要。大多数介绍性的宏观经济教材也都沿用了Robert Solow的看法——技术变革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机制。


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们虽然是由科学家个体开展的实践活动,却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科学家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当今时代,要维持经济的增长,任何社会,包括美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2008年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加强了公众对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一直致力于寻求解决方案的政策制定者也越来越意识到科学家和工程师对于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因为科学知识具有独特性,即科学知识可以毫不费力地被共享,并且不会对发明和运用它的人产生任何附加成本。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政策制定者相信,政府资助科学家的工作不仅合情合理,而且经济划算,科学家所做的工作在更大社会范围内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或许足以证明政府的这项开支的合理性。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和技术就像捕鱼知识,一经传播,可以使很多人从中受惠。正因如此,所有工业化国家都非常关心本国科学和科学工作者的处境。


在本书中,我们将在美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审视科学家,回答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谁最有可能成为科学家,以及美国科学家现状如何的问题。


2016年,谢宇做客第97期文汇讲堂《中国社会的特色到底在哪里》


近30年的争论:美国科学在衰退吗?


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的经济繁荣和世界强国的地位主要源于其在差不多整个20世纪对全球科学和技术的领导。一个日本历史学家曾在1962年大胆地预言:始于1920年的美国科学的繁荣将在2000年结束。但事实是,美国科学时到如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中。


多种数据显示:美国仍是不可动摇的科学霸主


美国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5%,但在大多数可测量的指标上,美国却占据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科学活动和成就。例如,如今美国在以下各项上所占的比例为:

(1)世界总研发经费的40%;

(2)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OECD)成员国家技术发明专利的38%;

(3)截至2009年世界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医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45%;

(4)世界科学出版物、引用、高频被引用出版物的35%,49%和63%;

(5)世界前20所顶级大学的85%和世界前100所顶级大学的54%。


单独看,这些统计数据可能存在测量误差,然而从整体看,它们却强有力地展现出美国在科学、技术和创新上的持续的、无可争议的世界霸主地位。2009年皮尤研究中心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开展了一项针对美国科学家的调查。在被调查的科学家中,有49%认为,美国取得的科学成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同时有45%认为美国的科学成就在工业化国家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此外,有88%认为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美国所取得的成就要么是全世界最好的,要么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警钟观点”频频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


但许多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对美国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却信心不足。他们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美国将来能否维持在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二是美国是否高估了自己目前在科学领域的实力和地位。1990年,前加利福利亚大学校长、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会长Richard Atkinso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科学家数量将骤降,并称其为国家危机。在同年另一期中,因与 Edwin McMillan 一起发现镎元素而成名的 Philip Abelson认为,科学领先地位与整个民族的福祉息息相关。一个无法在化学领域脱颖而出的国家注定沦为二流国家甚至更差的地位。”这些“警钟观点被研究者和评论员广泛地分享,甚至遭受到了批评。


美国国家科学院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医学研究所在2007年联合发布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报告,名为 《迎击风暴:充分挖掘美国潜力,为未来经济繁荣富强而奋斗》,报告主要是回应国会两党的要求——评估美国科学目前的状况,认清当前的挑战,并提出建议与措施,以永葆美国科学在世界的领导地位。这份报告提出,一方面,其他国家的科学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本国在培养科学家和支持科学家研究方面投资不足。报告的作者认为,科学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仅会给国家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也会对公共卫生、环境、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最后,报告的政策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美国基础教育(K-12)和高等教育,投资长期性的基础科学研究,为研究和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生。


要警惕将来遭遇招募移民科学家的困境


这份报告受到了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在它发布后的一年内国会收到了几十份议案。有关教育和劳动力的几项指标似乎为这种担忧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在教育方面,科学学位尤其是博士学位的获得者中,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近几十年,美国高中生在一些国际标准的数学测试上的表现都比较普通在劳动力方面,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中,移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此外,科学和工程学一直因为女性和少数族裔参与率较低而饱受批评,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最近赞助的一份报告中鼓励科学领域提高非白种人、非亚裔美国公民的参与率,这将有利于丰富科学领域的研究视角,并且有助于增加本土出生的美国科学家的数量,以预防未来可能遇到的移民科学家招募困难的问题。


来自科罗拉多州的11岁Gitanjali Rao因发明了一个快速、廉价测试铅污染水的方法而被誉为“美国顶尖年轻科学家”


兰德公司提出了质疑,其实面临“岗位不足”


报告发布以后,美国兰德公司的学者召开了一次会议对报告作出了回应,接着出版了此次会议的论文集, 并发布了一份观点更为鲜明的报告,对“警钟已经敲响提出了质疑。兰德报告指出,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所谓的可怕的警钟并没有伴随出现预期的大灾难,因此,对数据的仔细准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兰德报告挑战了他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增多从根本上不利于美国发展的观点,它甚至指出,这些趋势可能是有利的。


在2007年城市研究所的一篇工作论文中,绘制了美国数学和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蓝图。同时,有关经济方面的研究也发现美国科学家市场供应短缺的观点证据不足。本书后面章节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显示,近几十年,科学领域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一般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但是科学家的收入相对于其他职业的从业者而言却没有出现我们预想中科学劳动力短缺情况下那样的增长。事实上,目前美国的科学家岗位不足,这挑战了国家科学院报告中的观点。该报告指出,美国年轻的科学家面临期望危机,他们陷入了职业机会不足的困境中。


国家科学政策的任何变动都会对不同利益集团产生影响


尽管受到多方面的攻击和批评,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传达的主要信息——美国需要更多更好的科学——已引起了商业领导者和政治家的共鸣。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讲话中明确表示:美国在科学领域已经落后了,至少从对科学的投资上来看是这样的:


我们国民收入中用来投资研究的部分在不断减少。结果,其他国家在追逐这一时代的重大科学技术发现的过程中逐渐居于领先地位。


总统的话预示着国家对科学研究大幅度的资金投入,这被纳入了2009年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奥巴马总统对科学和技术的重视受到了科学界的热烈欢迎。


在评估“警钟观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言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家科学政策的任何变动都会对不同的利益团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科学家的增多会对商业部门有利,但与此同时,这将加剧个体科学家之间的职业竞争,最终导致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恶化。我们注意到,撰写2007年报告的委员会不仅包括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和前总统任命的官员,也包括一些公司的前CEO。相反,批评者则基本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经济学家,他们强烈意识到了相对于胸怀雄心壮志的年轻科学家数量而言始终存在的终身教职不足的问题。


鉴于科学家短缺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潜在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谨慎地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科学鼎盛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本书中,我们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对评估标准的选择基于多样性、复杂性原则


最后,悲观者或乐观者对美国科学前景所持的态度可能依赖于其对科学的诸多方面所选择的评估标准。在判断科学作为一个职业是否健康、良性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主要考虑的是:处于基础教育(K-12)阶段的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测试上的表现、打算攻读科学和工程学的大一新生的比例、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生入学人数、被授予科学和工程学博士学位的人数、研究机构排名、受雇科学家数量、出版物数量、正在申请或已获得的专利数、科学引文索引(SCI)上的论文数量、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研发上的比例、公众和媒体对科学的态度、移民科学家比例,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应该看到,美国科学在某些指标上仍保持稳健,但在另一些指标上却有退步的风险。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希望摆脱对美国科学发展究竟是健康还是衰退这样非白即黑的极端判断,在充分认识其多样性、复杂性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准确的评论。


美国兰德公司以研究军事尖端科学技术和重大军事战略而著称于世,可以说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


本书主要目的是评估美国科学发展状况


为了回答美国当前社会中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年轻人被吸引到科学事业中,首先需要对科学科学家进行界定。只要是在数据允许和有意义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家和教育进程中的潜在科学家进行四个主要领域的统计分析: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数学科学和工程学。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美国科学的发展状况。然而,要做出一份有理有据的评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美国科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1章对科学作为一种职业的发展历程和美国1900年以来科学的演变历程进行概述。第2章从时间维度转到空间维度,将美国科学置于全球化背景下,将一些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第3章对科学职业选择进行的理论探讨对1960年以来美国科学的三种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科学职业从事者的特征、科学的社会支持和潜在科学家的供给。第4章研究了美国劳动力市场上科学职业从事者的人口特征和经济特征,利用美国1960~2000年的普查数据和2006~2008年的 “美国社区调查数据,展示这个群体结构的变化。第5章重点讨论公众态度,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趋势。第6章描述年轻人进入科学领域的期望的变化趋势。第7章评估科学教育的变化趋势,分析美国机构中科学学位的授予和获得情况。第8章描述从科学教育向科学职业转变的变化趋势。最后,我们在结论部分总结研究发现和探讨这些发现的意义。


(李念摘编于《导言》)


本书为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和国际研究Bert G. Kerstetter'66 大学教授、当代中国中心主任谢宇(左)与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亚丽珊德拉·A.齐沃德(右)的英文著作《America Since Decline?》的中文译本《美国科学在衰退吗?》



栏目嘉宾阵容(刊发不分先后、继续扩容中,颜色标注者已刊发):


文化社科:赵启正、江晓原、谢宇、彭凯平、季卫东、杨燕迪、文军…

国际:苏格、杨洁勉、刘鸿武、杨剑、潘光、王义桅、冯绍雷…

历史:熊月之、苏智良、郭小凌…

哲学:冯俊、杨国荣、倪培民、吴新文、童世骏、顾红亮…

经济:权衡、陈宪、高帆  …

文学:孙甘露、汪涌豪、戴从容、罗岗 …


(感谢新著责编及所在各大出版社支持!)





相关链接:

嘉宾新著先睹①|江晓原:在数字城堡遇见戈尔和斯诺登

嘉宾新著先睹②|冯俊:让外国人知道怎样的人是“中国共产党员”?

嘉宾新著先睹③|吴新文:中国吸纳马克思主义100年后,中国和世界怎样了?

嘉宾新著先睹④|孙甘露:思南馆中,和唐朝杜甫一起吟诗过腊八节、冬至小长假

嘉宾新著先睹⑤|王义桅:中国梦如何再造中国的同时再造世界

嘉宾新著先睹⑥|苏智良:饶家驹是谁?30万上海难民80年前因他而幸存

嘉宾新著先睹⑦|童世骏: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五条理由

嘉宾新著先睹⑧|权衡:如何迎接和促动世界经济周期第六长波到来?

嘉宾新著先睹⑨|潘光:纳粹曾要求日本人消灭全部在沪犹太人

嘉宾新著先睹⑩|戴从容:诺奖会垂青爱尔兰作家班维尔,“人类想主宰世界,世界却转过脸去”

嘉宾新著先睹⑪|顾红亮:“平庸的恶”源于当代人责任漂移和责任替代

嘉宾新著先睹⑫|汪涌豪:为何传统文论求直觉神妙,弃理性逻辑?

嘉宾新著先睹⑬|刘鸿武:中非合力,非洲从全球发展“负担”到全球发展“机遇”

嘉宾新著先睹⑭|文军:西方“身体社会学”繁花20余年,从理性人开始转向

嘉宾新著先睹⑮|季卫东:寻找能保障自由的非自由条件,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法治秩序30年努力


栏目策划、编审|李念

微信编辑|袁琭璐





wenhuijiangtang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